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灌排模式是怎樣的?
為了選取實現節水、控污3個目標的水稻灌排模式,以農田水位為調控指標,在3個施氮水平下設置了不同的灌排模式,研究水稻在不同模式下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利用基于熵權法的TOPSIS模型對這些灌排模式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分蘗期旱澇交替脅迫對水稻的產量、控污指標的控制作用很明顯;乳熟期旱澇交替脅迫的處理對節水指標的負面影響大.在旱澇交替脅迫下氮肥施用量低時,對水稻發育有較明顯作用;高氮肥施用量處理的水稻產量并沒有顯著增長,高氮肥處理氮素的淋溶量比低氮肥處理高.利用TOPSIS模型得到施氮量300 kg/hm2下的控制灌排模式的相對貼合度為0.694 5.分蘗期旱澇交替不只對于水稻的生長發育的不利影響很大,其控污效果也很差.通過模型計算,好的灌排方案是施氮水平為300 kg/hm2的控制灌排模式。
結論:
1)旱澇交替脅迫是南方水稻種植區經常發生的現象,各生育期的旱澇交替脅迫導致了水稻明顯的減產;抽穗開花期和乳熟期受旱澇交替脅迫的處理水分利用率明顯降低;拔節孕穗期和抽穗開花期受旱澇交替脅迫的處理氮磷素淋溶量較高。
2)旱澇交替脅迫下不同施氮水平的試驗處理在產量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氮肥施用量低時,對水稻的發育有較明顯作用;而高氮肥施用量的處理,水稻產量并沒有顯著增長,不同施氮水平對水分利用率的影響不顯著,高氮肥處理氮素的淋溶量比低氮肥處理高。
3)通過客觀賦權法中的熵權法,給產量、節水、控污3個一級指標下的9項指標賦予了權重,再通過TOPSIS法對各種不同灌排模式和施氮水平的15種處理進行了整體評價,為水稻生產中制定合理的灌排方案提供了依據.依據水稻灌排模式評價模型,評價結果表明在控制灌排條件下施氮水平為300kg/hm2的灌排模式接近目標為產量高、節水和控污的理想結果。
上一條:如何養護管材設備生產線 | 下一條:大棚膜設備的效率與功率因數是相互矛盾的 |